指近乎口语的文章、文体或以实现言文一致为目的的运动。明治维新后曾提出过各种改革维新前的文语体,进行文章、文体革命的主张和尝试。明治20年前后,文学界提倡近代现实主义,与此相应,在文章表现方面则提出言文一致的问题。二叶亭四迷学习三游亭圆朝的讲读速记,在《浮云》中使用“简体ダ调”,山田美妙的《夏木立》使用“敬体デス调”,这是文章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制定标准语的意见也多起来,又出现尾崎红叶的《多情多恨》的“简体デアル调”。1904年(明治37年)后出版的小学国定教科书也采用口语体文章。评论界试用口语体者尤多。与自然主义文学形成之同时,言文一致的口语体大约已在散文领域内通用。特别是武者小路实笃等把口语表现又向前推进一步,在诗的领域中也出现了口语诗。从大正中期起,报纸几乎全面口语化,口语文已占统治地位。而官府用语的口语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化时期才勉强就绪,直至今日。
《日本历史辞典》[日]竹内理三等编,沈仁安、马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3348.html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