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庆喜 1837年-1913年
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幕府将军。1866年被推举为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将军,1867年实行“大政奉还”,将政权交给天皇,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家作用重大,也往往面临艰难的选择。最艰难的,就是他们的个人进退,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辱,也影响历史进程。最后一任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就是这样一位政治家。
1866年秋天,29岁的德川庆喜被推举为德川幕府的第十五代将军。彼时尊王攘夷运动风起云涌,幕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声望和权威严重衰退。德川庆喜就任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很多改革,让人耳目一新。
幕府推行了行政改革,建立起一种与内阁制相似的政府,使行政程序集中化,而且对政府部门实行正规化的薪酬制度。最能干的现代化官员得以担当大任,一位从荷兰留学归来的学者还受命草拟一份更为现代化的政府体制方案:在法院、行政部门和两院制的议会中实行分权,议会由一个上议院和一个下议院构成。军事改革也在积极推进。老式军队遭到解散,新军队探用西式军队制服。幕府还对诸侯家臣征收货币税,准备作为实行农民征兵制度的基础。
在德川庆喜的推动下,日本外交关系开始正规化。日本与英美法等国在双方的首都建立了长期的外交机构。德川庆喜一反以前将军避而不见的做法,不仅会见外国的全体外交使节,而且用法国大餐款待。至今传世的一张照片里,德川庆喜身穿拿破斋三世赠送的西洋军装,气宇轩昂,雄姿英发。德川庆喜还把自己的幼弟派往法国参加巴黎博览会,并要求他留在那里学习几年。
德川庆喜的改革赢得了时人的赞誉。维新派领袖木户孝允赞叹道,“德川庆喜的胆略实在不容小看,简直是德川家康再世。”当代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也称赞说,“庆喜所实施的体制改革,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为新颖且彻底的。”
事实上,德川庆喜的许多改革措施,足以和数年后明治政府推行的改革相媲美。假以时日,德川庆喜也可能将日本带上近代化道路。可惜的是,德川庆喜生不逢时。因为此时幕府制度已经千疮百孔,绝不是短时期就可以改革完善的。只要一触动旧体制,立即会遭到守旧势力的掣肘。这让德川庆喜很苦恼。
一直鼓动尊王攘夷派的维新派也不乐见幕府改革,而是更加激进地掀起各种反对活动。特别是在信任德川庆喜的孝明天皇1867年初去世后,维新派掌握了更大权力,更加紧锣密鼓地组织倒幕同盟,谋划推翻幕府。
维新派一边秘密策划出兵讨伐幕府,一边提出苛刻的“大政奉还”的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没有想到,德川庆喜很快就答应了,因为他不愿意因此引发一场内战。
至今在日本的历史书上还有一幅图画:在京都二条城(幕府将军行辕)的最大一间会见室里,最前方一人正坐,对面许多人匍匐于地,似乎在诺诺称是。这是149年前历时一幕的真实再现。公元1867年10月14日,末任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就在这里宣布“大政奉还”,辞去将军职位和头衔,将权力还给天皇。德川庆喜被任命为“参议”,相当于国会的议长。
这意味着,延续了265年的德川政权从此正式终结。这让当时的外国观察家兴奋不已。英国公使帕克斯在致同事的信中对大政奉还大加赞赏,认为庆喜通过和平方式进行了革命——
京都陆续传来的情报令人满意,看来现在日本人要用和平的方式完成国家宪制的大改革——可以说是完全改变国家组织的革命。如果革命成功,则必将受到日本人的高度赞扬。大君(将军)以牺牲权力作出了很好的表率。诸大名也应效仿他的榜样。这样一来,就有望产生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管辖日本全国,而向诸大名转让正当的权利的同时,又可以制驭他们。(【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一册)
因为没有替代性政治框架,所以德川庆喜仍然掌握着很大权力。决心推翻幕府的维新派不愿意丧失革命机会,于是继续步步紧逼:要求德川庆喜必须“辞官纳地”,辞职并将领地和辖区内臣民返还朝廷。这意味着要求德川庆喜无条件投降。德川庆请求缓期实行“辞官纳地”,并且为了避免冲突而退走大坂城。此时,拥护德川幕府的藩国仍然占大多数,他们要求任命德川将军为新政府的高官,参与国家大事。
可是,维新派不愿意止步于此。就像维新派领袖大久保利通所说,“时至今日,若不及战,则皇国之事到此为止”。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伪造天皇诏书“诛杀反贼庆喜”。他们还命令浪人们在江户煽动骚乱,洗劫商店、放火烧毁幕府的房产,袭击警察局。一场大火烧毁了城堡中女人居住的后宫,还有人朝将军府开枪射击。这些卑鄙的政治举动最终将德川庆喜逼进了死胡同。 1868年1月,德川庆喜率军返回京都,要向天皇进谏。在京都之南的鸟羽、伏见地区,幕府军遭到了维新政府军队的抵抗和伏击。虽然幕府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在近代化的军队面前,幕府军的战斗力和士气都处于劣势。战斗持续四天,最终幕府军被打散,德川庆喜逃回江户。
维新政府军队势如破竹,直逼江户城下。是继续抵抗,还是和平解决?不但德川庆喜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国家也面临巨大考验。因为直到此时,德川幕府拥有巨大实力,数万名的幕府陆军是全日本最大的西洋式军事组织。幕府也得到了江户市民的拥护。后来江户拥护幕府的民众自动组织“彰义队”反抗维新政府军,拥护幕府的人们还在北海道建立“虾夷共和国”,都说明德川幕府仍然拥有大量支持者。
而且列强仍然视幕府为日本的唯一合法政权,法国大使甚至主动提出愿意提供援助。假如德川庆喜为了维护个人权力而执意抵抗,是有能力与维新政府军大战一场的。即使江户不保,还可以退向日本东北部建立割据政权。可是如果这样做,势必造成江户城生灵涂炭,国家被拖入内战之中。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德川庆喜拒绝拥护者拼死一战的要求,毅然解散军队,他本人也离开江户城,住进上野宽永寺。他命幕府高官与维新政府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包括德川庆喜隐退、幕府家臣全部迁出江户城、军舰武器全数交给新政府军、交出江户城等。新政府军队顺利开进江户城,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着名的”江户无血开城”。明治天皇新政府军统一全国,开始明治维新,全面西化改革。
后来,德川庆喜被改封于骏府,领70万石地。为免被人猜疑,他一直安静地生活在远离东京的地方,安享摄影、狩猎、民谣歌曲研究等趣味生活。直到 1897年才回到东京居住,并被恢复了贵族头衔。此时明治维新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日本顺利地转型为近代化国家。1913年德川庆喜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是德川幕府中寿命最长的将军。
英国外交官萨道义在回忆录里对德川庆喜评价颇高,他这样描述道,“(庆喜)是我所见过的日本人里最具贵族气质的男子,肤色白皙、前额饱满、轮廓丰满的鼻子——好一位气度不凡的绅士。”对于这位主动交出权力、甘于退居边缘的“绅士”,世人不能以懦夫之名去贬低他。如果德川庆喜在 1868年决定倾全力决一死战,日本的历史肯定会被改写,至少明治维新不会那样顺利。日本甚至可能像中国一样陷入长期内战。因此,德川庆喜不为个人权力而战,而是能够急流勇退,是为国家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他的所作所为不失英雄的美名。
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给予德川庆喜非常高的评价。他说,“德川庆喜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顾全体民众的将来与国家的发展,坦然从权倾一国的至尊之位引退,使德川家族与平民并齐,归于平淡,却引导出一个更辉煌雄伟的日本。领导者实在应该多多学习庆喜的胸襟与度量。……然而,在当时德川庆喜将军是怎样做出这么明智的决定呢?这是因为他个人深明进退之道,换句话说,在自身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之间,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
权力之手,握紧容易松开难。登上历史舞台,政治家固然需要勇气;退出历史舞台,更考验政治家的胆识。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德川庆喜能够选择退出历史舞台,实在令人感佩。因为当时东方国家还没有形成领导人和平交替的民主制度,政治家要么老死政坛,要么被逼退出,没有一个主动放弃权力。即使在一百多年后,不是仍然有所谓的政治家至死不肯放弃权力(最后往往堕落成为独夫民贼)。
在这个意义上,勇于退出历史舞台的德川庆喜不但是日本历史的功臣,也是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的伟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