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一八七二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明确地宣布了从小学抓起,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同时阐明实施近代教育的目的,即,“学问堪称立身之资本”,“国之所以富强安康,无不缘于世间文明人才之巨大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这就是要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就武装国民的头脑,以作为立身处世、兴治产业,成就和繁荣资本主义的资本。这是典型的近代资产阶级国民教育的方向。
文部省在实行《学制》时,拟定了一个教育改革的工作计划,分轻重缓急,依次排列工作程序。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务须于小学校方面笃力从事。”与此有关的第二条,则为“务须迅即兴办师表(范)学校”,兴办师范教育,也是抓小学料育的一个重点项目。《学制》一出,号令天下,各地封建时代的“寺子屋”(设在寺院等处的庶民学塾)一概废除,普遍开设西式洋学堂。而且因陋就筒,利用一切条件办学。据一八七五年文部省教育年报统计,小学校舍大约百分之四十是利用寺子屋旧舍,百分之三十三利用普通民宅。明治维新时兴办小学,以寻常(普通)小学为主,还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办起女子小学,村落小学,贫民小学,小学私整(私人办学),幼稚小学以及残废人小学等各种新式小学。儿童普遍从六岁入学。寻常小学,开始时分上下两等,各为三年,计六年。刚开始兴办教育时,按《学制》规定,全国要开设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规模之大,连一九七〇年现代目本小学数目还不及它的一半。
明治维新时办小学教育,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有十四门课程:字母拼写法、习字、单词、会话,读本、修身(伦理课)、尺牍、文法、算术、养生法、地理学大意、物理学大意、 体操和唱歌。上等寻常小学还增添史学大意、几何学挂图(工具用具图)大意、博物学大意和化学大意。此外,还提倡因地制宜,设一两门外语、簿记法、图画和天体学等科目。修身课,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为基础,还混以日本精神和儒家道德思相。历史课,除讲授目本史外,还讲中国史和西洋史。地理课,则讲授日本和世界五大洲地理及人种知识等等。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于语文课的科目合计占白分之四十,算术、理科、地理、历史合计占百分之五十三,两类总计占百分之九十三,余下的修身等科目只占百分之七。这说明,明治维新时大办小学数育,不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准。
为了办好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中,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
明治维新时大办小学教育,自八十年代初起先后实行了三年、四年和六年的义务教育制,并力图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前。由于政府财力充实,在四年、六年义务教育期间取消学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加之战争的干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日本始终未能实现八年义务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自明治维新以来大力兴办小学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就学率不断上升。小学就学率一八七三年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一,一八七七年达到百分之三十九,一八七九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点二。后来不断上升,到二十世纪十年代末,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强,不足半个世纪便完全实现了国民教育的普及。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