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

军国主义教育的产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军国主义教育的产生
0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是明治维新在教育方面产生的一个畸形儿。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并非作为明治维新时教育改政革的天然伴侣面与之俱来的。相反地,却是在同教育改革作激烈的斗争中,由近代天皇制政权为维护自已的反动统治而强加于近代教育的。自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伊始,在社会大变革的转折时期,就存在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封建伦理道德两大思潮的斗争,而且随着国家的资本主义化的进展而日趋尖锐。在教育上,则表现为注重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掌握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智育教育,同宣扬传统的反动日本神道和儒家思想的所谓德育教育两大教育方针和思期的对立斗争。近代天皇制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儒家纲常伦理及日本神道主义为灵魂的反动封建德育教育轨道。

在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第一个重要法令《学制》六年之后,正是日本大办近代教育的热潮中,特别是以要求开设民选国会为目标的自由民权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明治天皇到东山道、东海道和北海道等地视察,对近代教育的异常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民主自由的阶级斗争形势极为恐惧。他回京后忧心忡忡,在他的一个幕末儒学者出身的侍读帮助下,拟就并发表了《教学大旨》。决定:“从今以后,专述仁义道德之学应以孔为主。”要求在学校里“悬挂古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画像,当幼童入学之初,先出示此等画像,并概述其事迹,晓以忠孝大义,俾使首先印入脑海。”次年又公布同样宣扬儒家道德内容《幼学纲要》,将传播封建儒家的思想道德强加给近代教育。一八七九年,明治政府在颁布《教育令》的同时,大力宣传“皇道”思想。同年,又以天皇名义颁发专门的旨意,规定以灌输孔孟之道为教育的中心任务。一八八〇年修改《教育令》后,规定从小学起就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此后,日本统治当局,为了抗拒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潮的冲击,进一步加强了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一八九〇年,天皇发布了一个《教育敕语》,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思想和道德规范都用军国主义这条黑线牢牢地串起来。《教育敕语》规定,人民必须崇拜天皇和皇室,对天皇尽忠,“肝脑涂地”维护天皇制日本的国家。它要人民在国作天皇的“忠臣”,在家作父系家长的孝子,等等。

再就是对普通人民实行军事教育。一八八六年教育改革后,在普通中学增加了“兵式体操”科目。因为教员是教育制度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军国主义教育特别注意师范学校的作用。一八八六年公布的《学校令》,强制对师范学生进行“准军队教育”。还对师范毕业生实行短期现役军事教育。《学校令》,还规定向小学生进行“国民的武勇思想教育”。

天皇制政权千方百计地要将学校同政治运动隔离开。它极力压制学校师生参加政治活动,不准学生举行政治集会和讲演。一八七三年公布的《小学教员守则》,对于小学教员的思想和行动严加束缚,要他们循规蹈距,“振奋尊皇爱国志气”。一八八一年五月颁布的《教则大纲》规定:严加取缔民主自由思想的教科书;“修身”、历史、读本(语文)各科教材,都要以“大和魂”、“大日本帝国精神”(以日本为中心的反动民族沙文主义)为基础。

天皇制政权还规定“神道”为“国教”,强制人民信仰。一八七〇年,以天皇名义下令强制人民信仰“惟神之道”,宣传天皇就是“活神”。到一八八四年止,设各种“神官”进行宣教,全国各地遍设神社,强制人民去“参拜”,用宗教来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是明治维新以来确立的日本近现代教育的一个痈疽。它严重地阻碍和束缚日本资产阶级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摘自《日本近代史》第三章 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一)第二节 “文明开化”和教育改革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军国主义教育的产生
0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名言警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历史年表

分类目录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