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评论封建中国的开港问题时曾经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被迫“开国”的日本封建幕府。当美国“黑船”闯进日本国门的时候,久久沉缅于“锁国太平”迷梦的日本封建幕府,在内外夹击下,也活象见了空气的“木乃伊”一般,登时丑态毕露,现出了腐败无能的原形。当美国人扬起大捧逼它“开国”时,它生怕重蹈中英鸦片战争的复辙,不敢说“不”。当美国人使出软的一手,诱使上钩时,它也无法应酬。
面对着培理来后的“开国”问题,幕府举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只好乞灵于王权,并想拉上诸侯们,替自己解围。在培理一八五三年七月离开日本后,幕府为了拟定对策,派“老中”阿部正弘一面去请示天皇,一面通令诸侯们出谋献策,竟然破例让过去不能参与幕政的藩主来一起商讨海防对策。在向诸侯征求意见时,不仅限于德川家直系的诸侯,也有旁系的诸侯。结果,过去一直被排斥在中央决策之外的天皇及宫廷贵族、旁系诸侯都获得了发言权。进而一般武士和一部分庶民也有了在政治上发言的机会。这样一来,德川幕府亲手打破了几百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祖法”,无异于宣告自己统治的破产。过去一直幽闭在“冷宫”里的天皇家宫廷贵族的所谓“朝廷”,如今门庭若市,天皇动辄发布“诏书”、“敕命”,对幕府发号施令。诸侯一反过去只能受幕府摆布的地位,现在居然能插手幕府的政治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朝廷”的干予,压幕府改变强加给他们的各种限制,如“参觐交代”制度等等。他们出入于幕府和“朝廷”之间,取得更大的发言权,使统治阵营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逐渐表面化。从此,幕府的江山坐不牢了。
天皇和诸侯在“开国”后获得对幕政的发言权非同小可,下级武士改革派的导师吉田松阴看到幕府在培理舰队压力下“开国”时就说:“然则天下须是天朝之天下,即天下之天下,非幕府之所私有。”“开国”后,在幕府统治地位发生极大的动摇、政局异常不稳的情况下,不同政治力量迅速增长。尤其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大权旁落的天皇及宫廷贵族,一跃面挤进统治核心的行列。不仅如此,诸候们还要抬出天皇作为同幕府对抗的后盾。各种反对幕府的政治势力随着同幕府之间的对立加剧而日益紧密地向天皇的所谓“朝廷”靠拢,形成江户幕府和京都朝廷两大政治分野和两大政治中心。这是在幕府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局势下,统治阶级四分五裂的集中反映。
统治阶级的分崩离析,又因所谓“条约勅许”和“将军继承”两大内政外交问题而加速进行。一八五八年当美国提出要签署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时,幕府曾奏请天皇“勅许”(批准),遭到主张“攘夷”的天皇的反对。虽然,在美国公使哈里斯多方要狭利诱下,幕府被追同意签署了这个条约;但经过“条约勅许”问题,天皇的发言权又进一步增强。和“条约勅许”问题同时发生的另一个问题即“将军继承”间题,也需要得到天皇的“勅许”。因为幕府将军形式上一向是由天皇“任命”的。这个问题比前一问题要复杂得多。当时的将军德川家定因体弱多病而无子。在幕府内外交困的时候,大诸侯们要求早日将继承人定下来。但在推定人选时,一部分人主张由和歌山藩的庆福继任,另一部分人主张由水户藩的庆喜继任。这两部分人形成对立的两大派。前一派主要是和歌山藩出身幕府大官、德川家直系的一些诸侯、将军左右的近臣,以及将军内府的势力。这一派为首的叫井伊直弼,是直系诸侯中一个大实力派。他们的理由是,庆福是将军的堂兄弟,血统较近。后一派的人,主要是水户藩诸侯加上一些旁系诸侯,以及一部分搞外交事务的幕府官吏。他们认为,庆福才十一岁,完全是个毛孩子,不能当将军。而二十岁的庆喜“聪明能干”,可以指望他打破难局有所作为。这两派相持不下,对立十分激烈,闹到非等天皇批准不可的地步。这样一来,将军继承问题和条条约批准问题纠缠在一起,愈演愈烈。“朝廷”和诸侯都想更多地侵蚀幕府的大权,最后以外交内政这两大间题为导火线,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大分裂。这两大派的斗争,已不仅是争权夺利的派系纠纷,而是同要不要对幕府的腐败政治实行“改革”有关联的、保守势力同革新势力之间的斗争。当时一些强藩组成了一个以改革幕政为共同目标的政治集团。在一八五九年十月(阴历)以前,有十三个藩得到了要采取行动来压幕府进行改革的天皇“密敕”。这些藩都是由改革派士执掌藩政实权的。
由于推举庆福的那一派在幕府内占上风,这一派的主将井伊直弼出任幕府的“大老”,独揽政务大权。此人,在美国公使哈里斯催逼下,于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不等天皇“勅许”就签署了日美“通商条约”。与此同时,井伊独断专行,决定由庆福继任将军,在将军家定死后正式就任,改名德川家茂。接着,一八五九年十月(阴历),井伊直弼采取高压手段,将要求革新的反对派大批逮捕下狱,有些人被处死。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之一。连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头面人物,如大诸侯和宫廷贵族分子都受到相当严厉的处罚。因为这一年是安政六年,故在日本史上叫做“安政大狱”。井伊直弼这种专横的行径,如同火上浇油大大激怒了开港后因民族矛盾不断激化而日益增长的反幕派势力。他们打着“尊王(拥护天皇)攘夷(驱逐洋人)”的旗号,加紧开展反幕活动。统治阵营的分裂和对立更加不可弥合。一八六〇年三月三日(阴历),井伊终于被反幕派武士刺死在江户的樱田门外。
摘自《日本近代史》 第二章 倒幕维新运动 第一节 封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