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

倒幕维新运动的新阶段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倒幕维新运动的新阶段
0

一八六〇年三月(阴历)的樱田门事件,是对“安政大狱”的报复;是“开国”后逐渐发展的反幕派势力向幕府采取积极进攻的一个信号。“安政大狱”时遭到幕府镇压和迫害的反幕派势力大体上由三种人组成。一是桥本左内、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在藩里当政的改革派。二是平野国臣等在藩内不得志因而不当政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他们比前一种人更激进。三是不属于武士阶层的新兴商业高利贷资本家和地主的代表人物。正因为这样,樱田门事件在整个反幕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樱田门事件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动摇。井伊的后继人安藤信正,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提倡“朝廷”势力同幕府合二而一,甚至策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家茂,企图用裙带将“朝廷”和幕府维系在一起。结果,安藤也险些被反幕派武士刺死。

从安藤遇刺时起,以天皇为靠山的“尊王攘夷”的反幕派势力,在同主张合二而一的保幕派尖锐对立中很快向倒幕运动发展,树立了明确的推翻幕府统治的政治斗争目标。这时日本西南部的一个实力雄厚堪称“倒幕势力大本营”的强藩长州藩,同幕府的矛盾非常突出。在井伊违反天皇的旨意同美国人签署条约,并发动大镇压之后,长州藩诸侯及其部下同“朝廷”中的一部分宫廷贵族紧密联系,并将藩内一批当权的改革派武士招到“朝廷”所在地京都。他们以“尊王攘夷”为策略来夺权,不断增强在京都的势力。对此,幕府的当权者小笠原长 行于一八六三年六月上旬,率领一千五百人的兵力经海路在大阪登陆向京都挺进,企图依靠洋人的支持搞一次武装政变,驱逐长州藩的势力,以至废黜天皇。小笠原的武装政变因幕府的另一些人拦阻没有搞成。但在一八六三年八月十八日(阴历),幕府在京都策动了一次宫廷政变,将长州藩的人和同他们有联系的七个“尊王攘夷”派的宫廷贵族赶出“朝廷”。这样一来,幕府和长州藩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实行报复,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阴历),长州藩的军队集结京都,并冲向皇宫的禁门(蛤御门),发动进攻。“禁门事件”后,因为长州藩的举动冒犯“天庭”,所以幕府表面上以天皇“授命”的形式,决定派大军攻打长州。一八六四年和一八六五年,幕府先后两次发动了所谓“征讨长州”的内战。

一八六四年八月(阴历)幕府开始实行第一次“征讨长州”。就在这个月,长州藩因发生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炮轰下关事件,藩内“尊王攘夷”派陷于困境,保守派势力抬头,向幕府表示“恭顺”,即投降。幕府得以“不战而胜”,侥幸保住了脸面。但幕府并不以此为满足,从一八六五年四月(阴历)开始准备并发动了第二次“征讨长州”。这次军事行动一致继续到一八六六年春夏。然而,整个形势对幕府极为不利。战争引起物价飞涨,人民不堪其苦。江户、大版等地农民和城市贫民不断掀起暴动,大有“率土分崩之势”,从背后狠狠打击了幕府军队。幕府的“征长”行动不仅受到人民的反对,诸侯也不支持。另一个强藩萨摩不但不响应幕府的号召出力协助,反而伙同其他藩一道联名提议取消“征长”的军事行动。而且,因为长州藩改革派所组织的以下级武士和农民为主的奇兵队等新式军队勇敢善战,加之,整个藩的各阶层民众都动员起来,士气高涨,结果幕府军一触即溃,被打得落花流水。幕府却又不肯认输,进退维谷。一八六六年七月和十二月(阴历)将军家茂和孝明天皇相继死去。幕府才趁势被迫收兵。

德川幕府两次“征长”的军事行动,是以下级武士出身的改革派为主导的倒幕势力同幕府反动势力之间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武装斗争,是国内战争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倒幕维新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经过反击幕府第二次“征长”而取胜的长州藩改革派势力,将藩内保守势力彻底打下去,牢牢地执掌藩政大权。从此,倒幕维新运动加速向前推进。幕府在“征长”军事行动中失败,更加暴露出它反动腐朽的纸老虎实质,人心丧尽,众叛亲离。幕府的统治朝不虑夕,一息奄奄,加速走向灭亡。


摘自《日本近代史》 第二章 倒幕维新运动  第一节 封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倒幕维新运动的新阶段
0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名言警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历史年表

分类目录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