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

强藩的改革派立意打倒幕府实行革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强藩的改革派立意打倒幕府实行革新
0

日本西南部的一些强藩,特别是萨、长两藩经过三、四十年代的藩政改革,一批中下级武士出身的改革派经过同保守派的反复较量,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掌握藩政实权。在“开国”后民族矛盾加深的过程中,他们迫切要求推翻幕府改革现状。

改革派武士不仅在藩里掌握印把子,而且掌握刀把子。他们在反对幕府的“庶民”各阶层的支持下,组织了新的武装力量。比较典型的也是在倒幕维新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长州藩叫做“诸队”的各种武装部队。其中突出的是改革派武士的著名领导人之一高杉晋作组织的“奇兵队”(以武士和富裕农民为主体)。

高杉晋作是倒幕维新运动的赫赫有名的人士,他的思想颇有代表性。作为中下级封建武士,他的思想受有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是经师事吉田松阴之后,特别是“开国”后一八六一年亲眼目睹英法殖民强盗侵略中国的种种暴行,发誓要使日本不蹈中国封建王朝的覆辙,早日摆脱对外国的从属地位。他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榜样,改造社会和国家,以实现“富国强兵”。他很重视搞武装,建立新式军队,以暴力手段推翻日益走上买办道路的腐败幕府。武装夺权,推翻翻幕府统治,在当时是唯一受民众欢迎,也是必不可少的斗争手段。高杉晋作特别热衷于组织武装,使“尊王攘夷”派的倒幕运动以军事力量为最重要的依靠。搞新式武装和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革,这是他思想上进步的一面。一八六三年六月(阴历),高杉晋作选拔有志者组织了名为“奇兵队”的新式军队。高杉谈到选拔队员的标准时说:“食肉之士人等辈不堪用事……如欲编组新兵,务须矫正门阀之积弊……不问士(武士)庶(民众),加厚俸禄,专募强健之人。”他决不挑选藩主的陪臣藩士之流。高杉晋作对于组织倒幕的武装力量非常热心,以致对人说,他死后应立一块墓碑,上书“已故奇兵队创始人总督高杉晋作”几个大字。当时的一位倒幕维新政治家前原一诚专为他赋了一首诗曰:“军谋终夜剪青灯,晓闪旌旗气益增,凛冽寒风面欲裂,马蹄踏破满街冰。”这是高杉晋作作为倒幕维新运动奔走的逼真写照。后来只是因为他身患重病,在倒幕维新运动高涨的一八六七年死去,没能继续发挥他的作用。

高杉晋作的“奇兵队”成立后,藩政府或其他人士也纷纷组织一些这种武装。还有富裕农民自动组织的武装。这在当时称作“诸队”,即各种部队的意思。高杉晋作为“诸队”的统帅。这种武装名目繁多,如“农兵队”、“力士队”(由农民猎手组成)、“先降队”、“八幡队”,“集义队”、“义勇队”等等,不下十余种之多。不仅长州,后来其他藩也相继仿效组织这种武装。仅长州落的“诸队”兵力起码有五千人。“奇兵队”等这些新式军队,由于成份不同于幕藩旧式军队,训练和武器也是新式的,以战斗力比幕藩的旧军队要强得多。而且,他们还有比较严明的军纪,这更是优于旧式军队的一大特点。比如,长州奇兵队等“诸队”,就曾向队员发出过这样的告示:(一)以礼让为本,不违背人心,至为紧要。所谓礼让者,即不破坏尊卑之序,各守其分,不恣意妄为,真正做到亲切和霭,不妄自尊大。(二)不妨碍农事,不擅自闯入农家。在小路上倘遇牛马必须让路;纵使未种植的水旱田地也不准践踏。(三)说话务须和霭,不县架子,做到受人亲近。(四)衣著等务须朴素。(五)农兵队之人须积极从事击剑训练;要亲切关怀农家子弟上学校读书。(六)虽强兵百万无所畏惧,而弱民纵使一人亦可畏,必须以此为武道之本意。尽管告示的内容有封建等级观念和武士道意识的成分,因而反映了改革派武士的阶级局限性,但对民众要和蔼相处,不损害民众利益等思想却是有进步意义的。这种军队是得人心的,是倒幕维新运动中可靠的武装力量,

长州藩各地建立的农兵队,在“诸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改革派武士所依靠的新兴地主富农阶层的反幕武装力量。在改革派根据地的小郡宰判这个地方,从一八六三年七月(阴历)以来,各村在村吏主持下建立了十支农兵队,共有二千三百四十人。一八六五年初,当地各村成立了有二十八个代表组成的“庄屋(村长)同盟”。参加这个同盟的好多都是自耕农和地主,有的人除农业外还经营副业和作生意等等。“庄屋同盟”中有一个人曾经对一个改革改革派武士说,如果他们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他甚至可以发动农民暴动来支持改革派在藩内推翻保守势力,夺取藩政大权。这表明,改革派武士同新兴地主富农阶层的政治结合是比较密切的。这也是推进倒幕维新运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改革派有了农兵队和“诸队”的武装力量,便进一步把持藩政大权,并加紧进出“朝廷”,策划打倒幕府的活动。


摘自《日本近代史》 第二章 倒幕维新运动  第一节 封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强藩的改革派立意打倒幕府实行革新
0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名言警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历史年表

分类目录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