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明开化”,就是摆脱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化影响,引进西洋文化。因此,时代一跨进明治,仿效西方做法的人便增多。各式各样的文化和物品一股脑儿地涌进日本,民众的生活样式逐渐西化,但是,饮食习惯是否也西化了呢?
根据《东京府统计书》,明治二〇年代至三〇年代,兽肉铺、牛奶铺、面包店的数量确实有增,证明了西方饮食已经在东京扎根。在副食方面,除了固有的鱼类、贝类、蔬菜类、豆腐制品,也流行过鸡肉、牛肉、猪肉、马肉。
此外,上流阶级对西餐的憧憬极为强烈,东京的精养轩〔注:精养轩(Seiyouken),创立于明治五年(一八七二)。目前仍存在。〕、万国亭〔注:万国亭(Bankokutei),创立于明治八年(一八七五)。目前已经不存在。〕、三河屋(注:三河屋(Mikawaya),创立于庆应三年(一八六七)。目前已经不存在。)等西洋饭店和西餐厅均宾客如云。据说东京神田的三河屋是西餐厅鼻祖,店招牌的旗子和广告单都写着罗马字的“Mikawaya”,在当时很有名。
现代日本人熟悉的咖哩制法也很早就收录于《西洋料理指南》(注:《西洋料理指南》,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出版,作者是“敬学堂主人”,分上、下两册。):
咖哩的做法,葱一根,生姜半个,韭菜少量切细,以一大汤匙黄油煎,加一合五勺水,再加鸡、虾、鲷鱼、牡蛎、红青蛙等煮熟,之后加一小匙咖哩粉,煮西洋时间一小时,全部煮熟后,再加盐,另外用水调两匙子面粉放进去。
明治十九年(一八八六)甚至组成“妇人饮食会”,名流夫人和女儿每月三次聚集在东京筑地的精养轩享受西餐。
但是,一般庶民的三餐仍是很简朴的和食。根据《东京风俗志》(注:《东京风俗志》出版于明治三十二-三十五年,作者平出铿二郎(Hirade Koujirou,1869-1911),国文学者、历史家。),主食是白米饭,副食则为“早上是味噌汤,中午是鱼,晚上是红烧菜和汤”。也就是说,一饭、一菜、一汤,顶多再有一碟酱菜而已。
即便跨进大正时代,庶民的三餐内容也没有甚么变化。《近代日本食文化年表》(注:《近代日本食文化年表》,一九九七年出版,作者小菅桂子(Kosuge Keiko,1933-2005)。)收录了一篇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东京市深川灵岸小学儿童副食调查,早上是味噌汤和酱菜,中午除了蔬菜以外,另有豆、酱菜等,晚上是鱼、蔬菜、酱菜、红烧菜,几乎完全没有其他副食。
此外,回答的三百二十名儿童中,仅有五名答说副食吃了鸡蛋。至于肉类,包括牛肉和马肉,仅有一名答说在中午吃过,早上和晚上完全没有。
又根据《朝野新闻》,明治时代吃肉食的人仅限一小部份,商家学徒和女佣都是味噌汤和酱菜而已,偶尔可以吃到红烧鲔鱼、豆腐、盐烤秋刀鱼。
到了大正中期,东京下町庶民的三餐也仍未西化,要等到昭和时代以后,一般家庭的饮食才会加速西化。
摘自《明治日本》([日]茂吕美耶)二、食衣住行与娱乐——“文明开化”之味——明治、大正人的餐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6095.html